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德秀乳孤



德秀乳孤


唐朝元德秀,字紫芝,他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,靠著母親辛辛苦苦地把他撫養長大。他從小就非常孝順,長大後中了進士,但想到母親年紀大了,他不忍心離去,於是就親自背著母親,一同遠赴京城。

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了,他在墓前建了一座簡陋的草屋,為母親守孝三年。在那追思慈恩的日日夜夜,他的內心是那麼地哀傷,老舊的木桌上,三餐都是粗茶淡飯,破舊的草屋裡,連一個可以靠著的墊子都沒有。

不幸的是,德秀的哥哥嫂嫂後來也都相繼過世了,留下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,纔只有一週歲,白天黑夜哀哀地哭。元德秀抱著這個無助的小生命,想起親人往日的音容笑貌,和對自己的種種關懷,也忍不住日日夜夜地哀傷哭泣。可是,他們的家裡太窮困了,小生命這麼稚嫩弱小,一個男人有什麼辦法呢?

一天一天過去了,孩子又累又餓,他的哭聲開始日漸微弱。元德秀抱起這個家族的命脈,讓孩子的小嘴含住自己的乳頭,給他唱著兒歌,像親生父親一樣安慰他。想不到幾天之後,奇跡出現了,元德秀身上竟然汩汩地流出了乳汁,孩子盡情地吮吸著豐沛的奶水,安安穩穩地睡著了。

就這樣,元德秀哺育著哥哥的孩子,一直到小生命自己能夠進食,乳汁纔停止了流淌。哥哥的血脈,就如同德秀自己生命的延續一般,他將畢生對母親至心的孝敬、對兄長至愛的恭敬,都傾注在對這個小孩的無限關愛、與嚴格的教育上。

天寶年間,元德秀當上了魯山令,他淡泊名利卻又名滿天下,普天之下的人們都很敬重他的德行。有一次唐玄宗來到東都的五鳳樓下,下令讓三百里之地的地方官進獻歌舞的表演。當時傳言皇上將根據演出精彩與否來決定賞罰,於是大家都爭相要討好皇上。河內的太守派出了好幾百人的強大陣容,全都身穿華貴的錦繡綢緞,戴上金銀珠寶,亮閃閃地,在唐玄宗面前載歌載舞,氣勢很盛大。

想不到,元德秀的演出一開場,只走出幾十位衣著簡樸的樂工,聯袂唱起了《於蒍於》,這是元德秀自己創作的歌曲,表現出賢者高邁卓絕的志向。唐玄宗聽了之後,內心很震驚,感嘆地說:「這正是賢者的心聲啊!相比之下,河內進獻的歌舞,這樣地窮奢極欲,河內的百姓怎能免於生靈塗炭啊!」於是就罷黜了河內太守的官。

德秀做官期間,所賺取的俸祿,都拿去資助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和孩子。等到他任期滿了之後,他兩袖清風,財產只有一塊粗糙的縑布,駕著一輛搖搖晃晃的破柴車,悠然地離去。

從此之後,他定居在山明水秀的陸渾山水之間,讀書教學、彈琴作文,他的家裡沒有僕人,家門不用鑰匙,就連防護的土牆都沒有,每天看青山臥白雲,就像天上的神仙一樣地快樂。名臣房琯每每見到元德秀,就嘆息地說道:「一見紫芝的眉宇,使人名利之心都盡。」

天寶十三年,元德秀去世了,留下了簡陋的屋舍,和門人弟子追思綿長的盛德。他的族弟元結白天黑夜地號啕大哭,哀思難以平復。有人勸他說:「你哭得過於哀痛,在禮上不是過了度了嗎?」

元結說:「你只知道禮數太過,而不知真情之至啊。先生在時,六十多年來,未曾近女色,未曾用過錦繡綢緞,舉凡人心所喜愛、沈迷的嗜好,他不曾有過,身上沒穿過完整的布料,生平沒吃過五味的珍饈。過世時家裡只有枕頭、鞋子和舀水的瓢一類東西,他留下了幾片破磚破瓦而離去,一生未嘗有十畝之地、十尺的房舍和十歲的侍者。我哀傷他的離去,警戒那些奢侈貪婪的荒淫之徒啊!」

縱觀元德秀的一生,我們看到,一個人的眉宇氣質,能讓當朝的權臣忘卻名利;一個人的至誠感通,能讓孤弱的嬰孩得以保全;一個人的孝思,能背上母親,遠赴京城。這卓絕的盛德,是感動天子的賢者的音樂,是撼動世人錚錚的良知。



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曾參養志




曾參養志


曾子名「參」,字「子輿」,是周朝春秋時期魯國人。他與父親「曾點」都是孔老夫子的優秀學生。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,尤其是他順承親意,養父母之志的孝行,成為了後世普遍贊美和傚彷的典範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每到吃飯的時候,曾子一定都會細心觀察和體會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慣,並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裡。因此,一日三餐,曾子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餚。

父親曾點深受聖賢教誨的熏陶,平常樂善好施,經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親。對於父親的這個習慣,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,所以,每次父母用過飯後,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,這一次餘下的飯菜該送給誰。

在曾子的心中,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,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,他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心裡,以便隨時可以滿足父母的心願。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,曾子就會在外出時儘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。待父親過世之後,曾子睹物思情,看到羊棗,他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,心中不免勾起無限的傷痛。所以從那以後,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。

有一次,曾子到山裡頭去砍柴,只有母親在家。不巧家裡突然來了客人。母親一時不知所措,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,情急之下,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,希望曾子在山裡頭心能有所感應,趕快回家。果然,母子連心,曾子正在山中砍柴,忽然感覺一陣心痛,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,於是,就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。

還有一次,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。當時梨蒸得還不熟,她就端給婆婆吃。曾子看了非常生氣,也很懊惱,就把妻子休出家門。從此,曾子父兼母職,也沒有再娶,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,把兒子「曾元」從小就教得非常好,使他後來也成為了賢達之人。

曾元在他長大成人之後,曾因為思念自己的母親,向父親請求是否可以把母親接回來住,但是曾子並未答應。他告訴兒子說:人一生最重要的無過於他的德行,而德行的根本在於孝道。一個女子嫁到丈夫家,最重要的是要使這個家能夠承上啟下,也就是能孝敬公婆,教導子女,輔佐丈夫。

由此可見,曾子極其重視孝道。他認為妻子連蒸梨這種小事都處理不好,又怎能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?怎能盡到一個兒媳、母親和妻子的本分?如此身教會有損於家風,導致家門不修,也會影響到後世子孫。所以與妻子分離也實在是不得已之舉。曾元聽到父親這番意義深遠的話語,自然也理智地認同了父親的看法。

又有一次,曾子路過一個叫「勝母」的地方,他很避諱這個名字,所以就不肯踏入這個地方。

孔夫子知道曾子是一個孝子,所以將「孝道」的學問傳述給他。在《孝經》當中,夫子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,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。他囑託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揚光大。由此可知:曾子的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。

曾子不但對於奉養父母的身體非常的重視,即使在日常生活、言語行為當中,也非常的謹慎,惟恐有辱父母養育之恩,擔心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使父母蒙羞。

同時,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導自己的學生,時刻以自己的修身來做學生們良好的行為典範。所以,他的學生「子思」繼承了他「養志」的精神,不僅使自己成為了賢人,他的學生「孟子」後來則成為「亞聖」。

曾子一生秉承孔夫子的教誨,依教奉行,專心致力於孝道,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來告訴我們,如何順承親意,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。他不但做到了「入則孝,出則悌」,還做到了「謹而信」,並且把夫子所教的這些德行流傳於後世,培育他的學生。而由他所傳述的《孝經》,也流傳千古,直至今日。其間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與朝代。

縱觀天下父母之心,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,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。然而,成就「功名利祿」並不算真有成就,而成就「道德學問」纔算真有成就。



樊姬進賢




樊姬進賢


周朝後期,在中原大地上,各路諸侯群雄逐鹿,紛紛爭雄。其中楚國莊王的夫人樊姬,是一位深明大義,賢良聰穎的女子,對楚國最終稱霸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。

在楚國稱霸以前,楚莊王十分喜歡打獵。樊姬看在眼裡,急在心上。因為她深知作為一國之君,常常喜歡打獵,就會因玩物喪志而荒於國事。所以,樊姬就多次去勸阻他,而楚莊王始終不聽。沒有辦法,樊姬就斷絕肉食了。她的意志和行動終於感化了楚莊王,使他覺悟過來,並改過自新。

楚莊王從此不再惦記著打獵這類的事情,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國家政事上,而且處理國事也變得越來越勤奮和謹慎。

那時候,作為一個君王擁有許多嬪妃也是平常之事,楚莊王當然也不例外。這件事在眼光深遠的樊姬看來,卻不是小事一樁,因為她明白,一個君王若是沈迷於女色之中,那是十分危險的事情,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導致亡國。

為了避免楚莊王誤入歧途,樊姬就親自負責從各地尋訪美女。當然,能被樊姬所選中的美女,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,而不是那種只重外表,不重品德修養之人。樊姬的這番舉動,不僅從根本上杜絕了楚國國君身邊的隱患,同時也深深感動了楚莊王,使他對夫人樊姬更加尊敬。

後來,樊姬得知楚莊王十分寵信一個叫虞邱子的大臣,而且經常廢寢忘食地聽他講話,心中感到是又喜又懮。於是,她就在一次下朝後,特意走出來恭迎楚莊王,並問:是什麼重要的事情,竟然讓您經常這樣廢寢忘食?楚莊王高興地說:和賢能的忠臣說話,真是不知道什麼是飢餓和疲倦。樊姬接著又問:您說的賢能忠臣是哪一位呢?楚莊王不假思索地說:當然是虞邱子了。

聽了楚莊王的回答,樊姬心中一驚,卻又立馬鎮靜下來,並且禁不住捂住嘴巴,開始大笑起來。楚莊王見狀,就不解地問:夫人為什麼如此大笑?樊姬就非常認真地說:如果說虞邱子是聰明之人倒還勉強,然而他未必算是一個忠臣。楚莊王聽後感到十分疑惑,就追問道:為什麼這樣說呢?

樊姬看著滿臉疑惑的楚莊王,溫和地娓娓道來:我服侍君王,算起來也有十一年了。我曾經訪求品貌俱佳的女子,獻給君王。現在比我好的有兩個人,和我同等的也有七個人。我為什麼不千方百計想辦法,排除她們,一個人獨自霸佔您的寵愛呢?

樊姬稍微停頓了一下,一邊觀察著楚莊王的神情,一邊又接著說:因為我知道,您是一國之君,身邊需要有更多的賢德女子來照顧您的生活,我不能只考慮個人的得失,而耽誤了選用賢德之人輔助您和國家。

見楚莊王聽得心悅誠服,樊姬就進一步說道:現在虞邱子做楚國裡的丞相,也有十多年了。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親戚以外,他從來沒有保舉過好人進來,也沒有聽說他罷免哪個不賢之人,難道賢能的忠臣就是這樣的嗎?擋住了真正賢德之人為國盡忠的道路就等於蒙蔽君王。知道別人賢德也不舉薦,就是不忠;不知道別人的賢德,就是沒有智慧。我剛纔所笑的,難道不對嗎?

聽了樊姬的一番話,楚莊王覺得十分有道理,仔細思量,確實如此。第二天上朝,他就將樊姬所說的話告訴了虞邱子。

虞邱子聽完楚莊王的話,嚇得趕緊離開坐席,站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。心中也感到萬分的慚愧。於是,他下朝以後,回去躲在家裡再也不敢出來,直到派人把一個賢能的忠臣——孫叔敖迎請過來,並親自舉薦給楚莊王。

楚莊王經過考察後,重用了孫叔敖,讓他幫助治理楚國。三年之後,孫叔敖果然以其賢能輔佐楚莊王在諸侯國中得以稱霸。

縱觀古今中外,許多立下豐功偉業的男子,其背後,往往有一個偉大的女子,她們以無私的胸懷和賢慧的德才,相夫教子,默默地奉獻於家庭,讓丈夫無後顧之懮,致力於國家社會,同時也傳承了綿綿不盡的家風德業。如果天下女性都能象樊姬一樣,那麼家庭與社會就不會有矛盾和衝突,生活與工作也就會變得祥和如意。


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

李忠闢震




李忠闢震


元朝的李忠,晉寧人。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,父親就不幸去世了。從此以後,他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。

自從父親過世後,他的母親就開始身兼二職,默默承擔起家庭的重任。平時,她外出耕田種菜像男人一樣維持著家庭的生計,走進家門,又要紡紗織布,打理家務,教育子女,盡心為孩子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。母親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和謹守節操的堅忍意志,讓李忠耳濡目染、牢記在心。

俗話說:「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」。李忠不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體貼和照顧母親,還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擔著母親的辛勞。

察覺母親口渴了,他就為母親端茶倒水;母親外出勞作回來,他就幫母親按肩捶背;一個人在家的時候,他就學著母親的樣子,清掃做飯;夜幕降臨了,他就準備好洗腳水和床被……不知不覺中,他學會了劈柴挑水;農忙季節,他小小的身影已經陪同母親一起忙碌在田間地頭。

李忠時時處處都念著母親的辛勞和需要,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獻給母親,還想盡方法替母親分懮解愁。孩子的孝順,成為了母親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,就算自己再苦再累,也覺得非常值得。喪失親人的精神傷痛,就在母子之間相互的愛與關懷中,被撫平。饔飧不繼的日子,過得也並不覺得艱難。

鄉親們看到小小年紀的李忠,對母親如此孝敬,做事勤奮努力,都深受感動。他們不但常常伸出援助的雙手,還紛紛以李忠為榜樣,來教育自己的子女。村裡出了這樣至孝的孩子,是全村人的榮耀。

大德七年八月的一天,李忠家所處的郇保山一帶,突然發生了猛烈的大地震。劇烈的震波突如其來,使整座山都在為之移動。震波所及之處,房屋都在頃刻之間轟然倒塌,成片成片地被夷為平地,被壓死的村民,慘不忍睹。

就在劇烈強大的震波攜帶著郇保山被震飛的山頭,沖向李忠家的千鈞一髮之際,奇跡發生了:飛散的山頭突然分做兩支,呈「V」字型,從兩側繞過李忠家的房屋,一直到五十多步以外的地方,纔又合攏在一起。李忠的家,就這樣在強震的災難之中得以幸免。

被震災毀壞的一萬零八百個區域一片狼藉,人員死傷不計其數。然而,無情的地震似乎也懂得敬畏孝子,在快到李忠家的時候,能繞道而過,使得至孝者李忠家能得以保全。

翻開人類歷史,天災幾乎從未曾斷絕過。而確鑿的史料,同時也記載了許多至孝者身上發生的,瘟疫不侵、水火風雷不殃,孝感天地的故事。這種真實的事跡,充分證實了行孝行善的人,最能夠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。縱使是在危難關頭,他們也能夠趨吉避凶,化險為夷。

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而百善之首,以孝為先。孝子至誠的孝心孝行,是人的天性,本與天地大道相應,人人可行,人人必行。我們何樂而不為呢?

孟子曰: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。孝愛是天地生靈萬物和諧的根本。



柳盧睦族


柳盧睦族


唐朝時候,有一個姓盧的女子,從小就深受聖賢教誨的影響。在她七歲的時候,已經能懂得《詩經》的經義。 長大以後,她嫁給了一個名叫柳鎮的人,人稱「柳盧氏」。

自從嫁到柳家,一方面,她服侍公公和婆婆非常的孝順,可謂體貼入微。另一方面,她對待柳家的所有親戚和宗族們也是以誠相待,盡心盡力,相處得十分和睦。從她的言語行為之中,無不體現出聖賢思想影響之下,一個女性應有的美德。不久,她的孝順和仁義,就在鄰里鄉黨之間,遠近聞名,有口皆碑。

後來,柳鎮被調到了朝廷裡去做御史的官。柳家的親戚和宗族們居住的地方,距離他們也有一千里以上的路程。盧氏為了使丈夫能夠在朝廷裡安心地做事,自己能更好地關照親戚和宗族們的生活,就作了一切準備,將柳家的所有親屬,包括侄子和外甥等,統統迎接過來,共同居住。

面對人口眾多的這個大家庭,盧氏的心中時時想著的是每一個人的需要。因此,她做起事來,誠敬而又謹慎;待人上更是謙恭得體。對待尊長,她就萬分恭敬,處處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上;對待年幼或晚輩者,她就百般慈愛,象親生父母一樣愛護他們;對待和自己平輩的,她就視為手足,關愛備至。

盧氏對族親們的真誠付出,不僅把所有人都照顧得無微不至,滿心歡喜,也使得這一個大家庭充滿了和諧與溫馨。

不料時逢荒年,又發生了「安史之亂」。柳家這一大家子人,隨著逃亡的人群到了吳地,生活一下子變得十分艱難,經常衣食不足。

為了照顧好家庭中的每個人,盧氏常常自己忍飢挨餓,把食物留給親屬們的孩子吃。每當有親屬要離開的時候,她就連夜為他們準備餞行的盤纏。

可見,在困難面前,盧氏並沒有因為艱困的環境和物資條件的改變,而放棄對柳家親戚和宗族們的照顧,反而更加用心感受這一大家人的需要。

盧氏曾生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。他兒子的名字叫柳宗元。在柳宗元四歲的時候,由於家裡沒有書,盧氏就親自教授他古詩賦十四首,讓他背誦。對待兩個女兒,就教授他們詩禮、繪畫、歷史和女子應該學習的各種技能。

柳宗元長大以後,成為歷史上家喻戶曉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,被列為「唐宋八大家」之一。盧氏的兩個女兒長大以後也都成為了賢德孝順之人。人們都說,這是由於他們深受母親美好品行的熏陶和教誨。

俗話說:家和萬事興。盧氏能夠盡守本分,照顧族親,遇事能以大局為重,毫不為己,並且相夫教子,其結果充分驗證了《易經》中所說的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」。而盧氏的仁愛存心與賢德行為,也成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值得傚彷的楷模。



雲敞葬師



 


滄浪之水濁兮
 雲敞葬師


漢朝雲敞,字幼儒,平陵人,他師從一代名儒吳章學習儒學,對老師非常地尊敬。吳章是《尚書經》的博士,追隨他求學的學生達一千多人之多。

西漢末年王莽專政,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。他橫征暴斂,刑罰嚴苛,給百姓攤派了繁重的賦稅和徭役。他毒死漢平帝,自稱帝王,他濫加封賞,又不斷挑起對匈奴地區,以及東北西南各族的戰爭。人們對他的不滿情緒日漸高漲。

王莽篡政,逼令漢朝皇帝的母親以及皇后外家留住中山,不得到京師來面見皇上。王莽的長子王宇深表不平。想到孔子所說的「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」,王宇決定挺身而出,仗義執言。他去向他的老師吳章求教,商討如何能夠遏止王莽的種種惡行。吳章認為,王莽此時怙惡不悛,一意孤行,而且又大權在握,他是無法聽得進任何人的規勸的。他做事狠戾凶殘,不循從道德良心做事,而且又喜歡裝神弄鬼,對鬼神靈異的那些神神怪怪的說法深信不疑。所以不如就順水推舟,搞一些鬼怪的神異事件來嚇唬嚇唬他。再套用那些歪理邪說,說明他已經眾叛親離,天怒人怨,連上天都將要降下大禍於他,從而逼他退位,永絕後患。

王宇覺得這個辦法很好,於是就派呂寬提著一桶血,在半夜三更四下無人的時候,把紅慘慘的血水潑灑在王莽的大門上。仿佛是鬼神留下的誥諭,希望他迷途知返,不要再為非作歹、濫殺無辜。然而呂寬的行為,卻被守夜的門衛查知,事情很快就敗露了。喪盡天良的王莽,不但親手害死了自己的兒子,而且對懷有身孕的兒媳,也痛下了毒手。

不但如此,王莽還誅殺了皇后的娘家衛氏家族的族人,並借機鏟除異己。在這次事變中,被無辜害死的人達一百多人。身為儒林領袖,吳章為他常懷於心的道德節義,用生命的代價,寫下了最為重要的一筆,他威而不屈坦然就義,最終被王莽下令施以酷刑。殘忍至極的王莽派人將他的肢體一節一節地割下,腰斬於東市門外。孔子說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讀書人敢為天下先的志節,正是吳章對奉持一生的儒家之道,所作出的美壯絕倫詩篇般的註解。

吳章是一代大儒,追隨他的弟子達一千餘人之多。王莽認為他們全都是同黨同夥的惡人,要全都禁錮關押起來,其中更不允許有任何人留在朝廷中做官。誰都清楚王莽的作派,連自己親生兒子都敢痛下毒手的人,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!為了躲避突如其來的橫禍,也為了繼續保有仕途上的光明前程,吳章的學生們開始在朝野中,公然宣稱自己不是吳章的學生,而早已師從其他某某人,早就不在吳章門下了。

當時雲敞官居大司徒掾,老師的慘死使他悲傷欲絕。每每想起老師深切的愛護和不倦的教導,那師徒如父子般至親至愛的天倫之情,和老師那道義浩然的舉手投足、一言一動,不住地在他的腦海中盤旋蕩漾。老師終其一生守仁守義直到盡處,他篤行不怠的言傳身教,長長遠遠地活在了學生的心中,縱使歷經歲月流逝也永遠都不會消失。雲敞決心挺身而出,為最為敬愛的老師,謹守為人學生的一點微不足道的情義。

當時正值風雨飄搖、局勢動蕩的劍拔弩張之時,雲敞一路哭號跪拜著來到老師體無完膚的屍首前,肝腸欲碎。他大呼著自己就是吳章的學生,他悲切的哭聲蘊含著對老師至深的追念,他將老師的屍首一塊一塊小心翼翼地包好,護在自己的懷中,泣不成聲舉不成步地哭號著回去。他不畏懼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吳章的學生,他不畏懼自此而後他就是沖在最前方的惡黨與罪魁,他只知道老師堅守仁義直到盡處,而他自己終生實踐的正是老師最深切的教誨。

雲敞公然按照師禮把老師的屍首斂棺而葬,他悲切的哀號之聲傾動了朝野,使整個京師的人都為之矚目。車騎將軍王舜被他的義行深深感動了,他贊美雲敞就如同欒布一樣地有情有義,並推薦他為中郎諫大夫。雲敞屢屢以生病為由,避隱在家終老餘生。

千百年來,雲敞成為了學生承事老師,忠義絕倫的典型模範。曾經有一首古老的謠諺這樣地寫道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,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」這正是說,政治清明的時候,讀書人可以振纓而仕,到了亂世之世,則可以抗足而去。孔子說:「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」讀書人堅勇的志節,往往正是在力敵萬夫的危難關頭,表現得甚為壯烈,他堅韌不屈、堅忍不拔,一直把為人應有的道義盡到了極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