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

吳馮感化





吳馮感化


明朝的時候,有一戶吳子桂的人家,家裡十分貧苦,母親很早過世,留下兄弟三人與父親相依為命。後來,父親娶張氏為妻,可張氏卻是一個性格暴躁,又喜歡辱罵人的人,對兄弟三人也不能善加照顧。

吳子桂到了婚齡時,娶一位姓馮的女子為妻。馮氏自小孝順父母,勤勞善良,不但性情溫和,為人又通情達理,倍受鄰人們的贊賞。

待馮氏嫁到吳家後,很勤苦地操持家務,不論寒暑,每天都早早起來燒火做飯、灑掃庭除。夏天,天氣十分炎熱,吳馮氏除了打理家務外,還要跟丈夫一起到田地勞動,常常是一身的汗水、泥污。冬日,天寒地凍,吳馮氏也仍不懈怠,每日勞作不息,縱然雙手因寒凍長了凍瘡,裂口流了血,疼痛難忍,吳馮氏也未吭過一聲,仍在冰冷的河水裡洗一家人的衣服。回來後,又劈柴生火,做好飯食,照顧一家飲食。

雖然很辛苦,吳馮氏卻從未叫過苦,盡心照顧婆婆,不僅三餐儘量做好吃的飯食奉養婆婆,每晚,還為婆婆端上洗腳水,給婆婆泡腳、按摩,方方面面儘量給老人家最好的照料。而吳馮氏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,吃著粗劣的飯食充飢,身上的粗布衣服,也常常是補了又補。

雖然吳馮氏如此孝敬,婆婆張氏卻對吳馮氏很是挑剔。由於張氏原本性格就急暴易怒,因此稍有不順意,婆婆便會大發脾氣,橫眉瞪眼地辱罵、訓斥她。而時常,婆婆罵的話還很不入耳,連左鄰右舍都聽不下去。

每日,婆婆難有好臉色對吳馮氏,時常陰沈著臉,令人畏懼。可即便如此,吳馮氏也未有絲毫埋怨不滿,對婆婆的挑剔、虐待,都一一順承下來,還很耐心地安慰婆婆,極力讓婆婆順心、滿意。

左鄰右舍因為經常聽到張氏對吳馮氏辱罵、呵責,都覺得婆婆對媳婦太過刻薄,長久下來,心中都有不忍。於是有一天,鄰居的婦人們相約著要去勸說婆婆張氏,不要再辱罵媳婦,難得吳馮氏如此孝心。

可當吳馮氏聽說大家要去勸說婆婆時,卻連忙制止了鄰婦們,懇切地對她們說:「大娘、嬸嬸、姐姐們,你們的好意,我心領了,真是很感激大家。只是婆婆罵我,是因為我做得不好,不能順承婆婆的意思,我會再改進。但如果各位來勸我的婆婆,則表示是婆婆錯了,這未免要犯了不孝的大罪了,這樣,就是我做媳婦的罪過了。」

聽到吳馮氏誠懇的自責,鄰婦們也很受感動,明明婆婆做得不好,媳婦卻不忍彰顯婆婆之過,還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,因此也都打消了勸說張氏的念頭,各自回家去了。

之後,吳馮氏更是盡心侍奉婆婆,沒有怨色,當吳子桂看到妻子如此孝順時,自己也倍受感動,對繼母更為孝敬。

後來,吳子桂的兩個弟弟,也相續娶了妻子,兩位妯娌嫁過來後,吳馮氏對她們就像親妹妹一樣照顧關懷。然而,婆婆張氏對這兩位媳婦也很不好,不是看這個不順眼,就是看那個不合意,總要找一些事來教訓她們。她們若是稍有差池,張氏看到,就大發雷霆,辱罵她們,使她們難堪。

兩位弟媳生性善良樸實,受盡了婆婆的虐待後,內心既委屈又痛苦,可又不知該怎麼辦。似乎怎麼做都不對,婆婆每天都要板起臉孔對自己,就算再小心謹慎,也仍要被責罵。過了些日子,兩位弟媳實在是受不了了,覺得這樣的日子沒有出期,就生起了輕生的念頭,相約著要去上吊自殺。

幸得吳馮氏平日一直關心照顧兩位弟妹,當發現弟妹們要自盡時,馬上給予勸解安慰,使她們不要輕生。苦口地勸解她們說:

「嫂嫂知道你們心裡很苦,很委屈,只是也不該那麼傻,尋短見啊!家裡還有那麼可愛的孩子,怎麼忍心丟下他們呢?

「如今,婆婆年紀也很大了,身子骨又很不好,脾氣大一些也是難免,我們不要往心裡去就好了。想婆婆,年紀輕輕嫁過來,就要照顧三個孩子,家裡又窮苦,有上頓沒下頓,婆婆整日忙裡忙外,卻連飯也吃不飽,跟著挨餓受凍,實在說也很不容易啊!況且到老了,她還仍沒有自己的骨肉,她心裡也苦啊!

「再說,你我也都有老的時候啊!到老了,不也希望兒女能孝順嗎?人家說,對待老人,就要像對小孩子一樣。孩子天天哭鬧,我們也不曾嫌棄,還會耐心哄他照顧他。現在,婆婆也不過發些脾氣,我們又怎麼不能順承呢?只要我們能盡到媳婦的本分,她老人家雖然嘴上不說,心裡也會感到安慰的。終有一天,婆婆也是會感動的……」
如此,吳馮氏很委婉曲折地勸解了一番,使兩位弟媳都放棄了自殺的念頭,也受到吳馮氏的感化,願意與她一同盡孝。

從此之後,三位媳婦齊心協力,對婆婆盡心侍奉,不論張氏如何打罵,她們仍一心做好自己媳婦的本分,照顧婆婆,沒有半句怨言。

婆婆張氏在三位媳婦的至誠孝敬下,漸漸也悔悟了,想到自己平時那麼打罵她們,她們不但不頂嘴、不記恨,還能沒有怨言,盡心地奉侍自己,處處讓自己歡喜,就算自己的親生骨肉,也未必能這樣啊!由此,張氏生起了很大的慚愧心,也流下了後悔、感動的眼淚。

此後,婆婆對三位媳婦,一改往常態度,像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,不但不再辱罵,還對她們關懷有加,吳家從此一片和樂,家風重振。整個鄉里,由此也受到感化,頓時孝敬之風吹遍鄉里,上敬下和,一片和睦的氣氛。而吳馮氏的兩位弟媳,因為覺得嫂子對自己有再生的恩德,便把吳馮氏當作母親一般看待。

自古以來,遇到別人有錯,不但不責備,還能引咎自責,連讀書的男子都難得能做到。吳馮氏身為一介女子,卻能以身作則,不彰顯婆婆之過,還用自己的孝心,感化弟媳,感化婆婆,感動鄉里,雖未讀書,卻可稱為明理之人啊!

「大孝終生慕父母」。古來有「大舜事親,孝感動天」的感人故事,誰料想三千年後,還有吳馮氏這樣真誠的孝敬之人,倘若使她讀書聞道,又何難與古聖相媲美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