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王糟糠
明朝的時候,有一位夏誠明的妻子王氏,是無錫地方人,她為人勤勞樸實,又很孝敬長輩,是一位難得的好媳婦。
夏家是貧苦的農戶人家,生活很拮据。後來,遇上荒年,田裡顆粒無收,生活更加艱苦。恰逢丈夫出了遠門,於是家庭的重擔,完全落在了夏王氏一人的身上。眼看著家裡連吃的東西都快沒有了,夏王氏心中很是懮慮,卻又不忍二老挨餓。
因此,夏王氏很勤苦地紡織,希望以此賺些錢來奉養公婆。但遇上荒年,紡織所賣的錢也不多,夏王氏便比平常更加勤苦地勞作。每晚,她都紡織到半夜纔肯休息,而天未亮時,她又起來繼續紡織。有時,因為太累太睏乏了,她趴在織布機上便睡著了,醒來後,又繼續紡織。如此勤苦勞作,只希望能多紡些紗織些布來賣錢。
等紡織賣了錢之後,夏王氏就極儘可能地為公婆做上好一點兒的飯食。但在荒年裡,很難買到米麵,平常若能吃到蕃薯一類的食物,已經難能可貴了。於是有一點米時,僅能煮一些清清的稀粥,奉養二老。夏王氏自己是不捨得喝一口的,就連蕃薯,也不忍吃上一點,全都留給公公婆婆。若是紡織賣不得好價錢,夏王氏就更努力紡織,不希望讓公婆挨餓,儘自己所能讓公婆吃得好一些,度過飢荒。
由於每次用飯,夏王氏都是先奉侍公婆,並且等公婆吃完後,她纔開始吃。因此,公公與婆婆都不知道夏王氏原來都吃不上這些食物,也一直以為,她和自己吃的一樣。因為每每公公婆婆問夏王氏時,夏王氏總是說鍋裡還有剩的,自己有得吃。
其實,等整理完公婆吃完的碗筷後,夏王氏纔獨自在廚房裡,取一些原本用來喂豬的米糠,煮粥吃。時而,她會從山上挖些野菜,或是到附近的湖中,撈一些勉強能下咽的水生植物,與米糠和在一起,煮一點米糠野菜粥來充飢。
這樣的粥,味道難以下咽,但能緩解飢餓,夏王氏便很滿足了。只是,每一餐夏王氏都靠著這米糠野菜來充飢,沒有一餐能吃得飽。而她每天還要做很多事,除了紡織以外,也整理家裡內外,還要照顧公公婆婆,因此,常常餓得頭昏眼花,體力不支。可就算這樣,夏王氏也沒有絲毫抱怨,依然勤勞地操持家務,夜以繼日紡紗織布,儘可能照料公公婆婆。
夏王氏為不讓公婆知道自己吃米糠野菜,擔心老人家掛心,便獨自在廚房裡吃。一天,她的婆婆偶然走到廚房裡來,看到她,正想喊她時,卻發現夏王氏正低著頭,喝著手中一碗米糠野菜粥!
婆婆看了,心裡頭不由一陣驚詫,不知媳婦每天給自己做好的飯食,而她竟獨自靜悄悄地吃這些米糠、野菜。於是,禁不住就掉下了眼淚。
後來,婆婆告訴了公公,公公也感到媳婦特別艱難。因此,他們都想在以後的日子裡,儘量少吃一些,可以剩一些給媳婦吃,或者,也可以減輕一下媳婦的負擔。
然而,當夏王氏看到公公婆婆飯吃得少時,不由得就擔心起來,不知道是不是做得不好,使公婆不愛吃,又或是他們身體不好,吃不下。因此,關心地問公公婆婆說:「爹、娘,你們怎麼不吃了,是不是不好吃啊?要不,媳婦再去做一點別的給你們吃?」
婆婆便對媳婦說:「我們都吃飽了,剩下這些你吃吧。」
夏王氏忙說:「鍋裡還有呢!我一會兒再吃,你們一定要吃飽啊。」
公公嘆了口氣說:「你就不要再騙我們了,哪裡還有啊?這個年頭,我們也知道,連一個蕃薯都難找。你也就別再吃那米糠野菜了,我們少吃一點,餓不了的。」
於是,都堅決不肯再吃,一定要留給夏王氏。夏王氏看了,不由得跪了下來,流著眼淚,勸公公婆婆說:「照顧你們,是媳婦的責任,你們是若吃不飽,餓壞了身體可怎麼是好?如果那樣,就真是媳婦的罪過了。媳婦雖然每天吃米糠野菜,但身體還很好。可是您二老本來身體就不好,怎麼能再挨餓呢?吃得少了,體力不堪,等相公回來,看到爹娘瘦了或是虛弱了,他又怎麼忍心呢?請爹娘一定要吃飽纔是,這也是我與相公的一份心啊!」
公婆看到媳婦如此孝順,不由感動得直掉眼淚,因為不忍媳婦再操心,也只好依著媳婦,每餐依舊吃下她細心準備的飯食。而此後,夏王氏更加盡心照顧公婆,給他們辦好飯食。而自己,仍然只肯吃米糠野菜來充飢度日。終於,在夏王氏的辛苦勞作下,一家人度過了飢荒。
不久以後,丈夫回來了,生活漸漸有所好轉。然而,夏王氏依然很勤苦地勞作,同丈夫一起孝養雙親。每逢遇到好吃的東西,夏王氏總是先奉養給公婆,而每餐,她也必定要等公婆用完餐後纔開始吃。若是遇上公婆喜歡吃的,或是需要的,夏王氏便會盡力辦置,盡她的心力,奉侍好兩位長輩,讓他們能安享晚年。這樣,一直照顧到他們過世。
夏王氏如此尊重、照顧長輩,她自己也活到了八十多歲的高齡纔去世。在她去世前,面貌很安詳,沒有一點兒病苦。後來,家里人還做了夢,恍恍惚惚見到有人打著旗,奏著樂,很歡喜地迎接夏王氏昇天去了。家人因此都感到很特別地驚奇、喜悅。
在夏王氏去世後,同鄉里有一位貢生,品德很好,聽聞了夏王氏孝養公婆的事後,對夏王氏很敬重。於是,他每次經過夏王氏的家門口時,必定要停下來,畢恭畢敬對著夏家門口鞠三個躬,表示對夏王氏的尊敬。